新闻动态

新传艺学院 | ‌“三精”“双创”引领文艺新潮流,共创辉煌篇章‌

发布人:林沛 编辑:李圳威 初审:曾祺、高鹏飞 复审:高安曲 终审:江小卫发布时间:2024-11-27 15:25:02浏览次数:318

  1.分析文艺创作

  11月11日上午,我校新传媒与艺术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前往东莞市文联,参加“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讲座上,主讲嘉宾、著名舞蹈理论家和评论家、编剧冯双白。本次讲座上,冯双白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深入探索当代优秀舞蹈作品的成功规律》为题,以近年来实力“破圈”、风靡大江南北的“现象级”舞蹈作品为案例,与东莞舞蹈艺术家、文艺爱好者一起探索和分享新时代下优秀舞蹈作品的成功规律。

  本次讲座上,冯双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朱自清》《背面》《中国妈妈》《阳光下的麦盖提》《锦鲤》《只此青绿》《东方大港》《绝对考验》《运河》《咏春》以及东莞原创少儿舞蹈《乐土》等当下优秀舞蹈作品为案例,从作品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社会性,以及创作路径、方法、新技术运用、舞台表演等角度,深入探索、分析、总结成功规律,为东莞舞蹈艺术家、文艺创作者和爱好者带来别开生面、干货满满的一堂分享课,并激励大家通过个性十足地用中国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把“中国式舞剧”的概念写入世界舞剧文化史。

  2.支持三精原则

  冯双白表示,以前我们在文艺创作上讲究“三性”原则(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文艺理论的进步,现在更提倡“三精”原则(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是中国文艺事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发展同频共振的结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创作“三精”原则更是整个中国文艺创作的主流思想之一。“不管是过去的‘三性’,还是现在的‘三精’,‘思想性’都排在第一位。”冯双白强调说,在作品文艺创作中,创作者的脑子里要有“思想性”这个弦,要对自己有“这样的创作追求”,高度重视“思想性”问题,努力探索作品思想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而关于思想性如何表达,如何有效去探索思想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等创作者关系的问题,他强调:思想性不是一个简单的标语、口号或概念,而是必须将人(人类)的命运和深刻的体验,通过故事和人物形象表达出来。“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是人和整个作品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要学会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将人物不可言说的、生命深处的心灵秘密呈现出来,才能感动人。”


  3.探索两创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两创”鲜明提出了文化工作中的历史使命,更为当代文艺事业的繁荣兴盛提供了重要遵循。讲座上,冯双白通过许多优秀舞剧作品进行分析,认为“两创”是当代艺术创作的根本途径。其中,创造性转化, 其要害是“创造”,其路径在于“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关键是“创新”,其目标在于“发展”。在作品分析中,《只此青绿》的多层套环与中华同心圆文化深刻关联;《绝对考验》的时空转换与中国诗词的比兴手法神韵相通;《运河》的舞台自由空间与中华传统美学之散点透视两相映照;《咏春》将传统武术与新舞台艺术观念的有效融合;东莞原创少儿舞蹈作品《乐土》中将少数民族舞蹈动作的创新转化等,都是冯双白对文艺创作“两创”路径的解读结果。他认为:“中国当下成功的舞蹈作品基本都是在‘两创’上下功夫,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做到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此外,冯双白对现场的东莞文艺工作者强调道:文艺创作的时代环境与文艺发展态势息息相关,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他建议东莞文艺创作者要高度重视融媒体时代对文艺创作的深刻影响,也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文艺创作是时代的镜像。希望大家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寻找合适题材,潜心创作,勇攀文艺高峰,让我们的文艺作品像精神火炬一样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担当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历史作用。”冯双白说。


  4.嘉宾简介

  冯双白,艺术学博士,中共党员、研究员,著名舞蹈理论家和评论家、编剧,大型文艺活动策划人和撰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他不仅广泛参与当代各类艺术创作实践,代表作有《咏春》《水月洛神》《朱自清》等各类舞台艺术剧目近70部,曾三次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多次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荷花奖、曹禺戏剧奖、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奖项。

  他曾担任过北京奥运会、央视春晚、中国艺术节等40余部大型文艺活动策划人与总撰稿人,并曾获“星光奖”一等奖;曾担任《只此青绿》《人在花间住》等“爆款”舞剧的艺术顾问;出版《新中国舞蹈史》(获国家图书奖)、《百年中国舞蹈史》《宋辽金西夏舞蹈史》《中国舞剧史纲》《怎样欣赏舞蹈》《图说中国古代舞蹈史》等多部舞蹈学术著作,还创作和发表了大量舞蹈艺术思潮研究和舞蹈作品评论文章,是当代中国舞蹈艺术代表性批评家之一。

Copyright © 东莞城市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 邮编:523419 电话:0769-23382556

心理站二维码

院部二维码

学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