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致敬反法西斯 80 周年!新传媒与艺术学院师生参演东莞大型原创音乐剧《东江说 1938》在东莞玉兰大剧院震撼上演​

发布人:罗心贤 排版:罗心贤 初审:李圳威 复审:高安曲 终审:李钰发布时间:2025-09-06 12:45:50浏览次数:40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承载厚重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音乐剧《东江说 1938》,登陆东莞玉兰大剧院,为东莞市民呈现一场兼具艺术感染力与历史教育价值的文化盛宴。

  音乐剧《东江说1938》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石碣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东莞城市学院等单位协办。多方力量协同联动,共同打造这部致敬历史、缅怀先烈的精品文艺作品。


凝心聚力,师生协同打磨精品


  优秀文艺作品的璀璨绽放,从来离不开台前幕后每一位参与者的同心耕耘与全力付出。作为东莞本土高校,新传媒与艺术学院师生以艺术为纽带,深度挖掘并活化 “东江纵队” 这一珍贵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创作中,师生结合专业所长,为东莞 “文化强市” 建设注入了高校智慧与青春动能。东莞城市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的师生们,正是以这份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历史的责任感,为音乐剧《东江说 1938》的排演倾注了无数心血。


  其中,音乐系的关丽颖、邝富强、邹嘉豪、李伟健四位教师参与剧中主要角色。他们凭借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将那段历史的厚重质感与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精准而动人地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与此同时,舞蹈系 42 名学生与22级音乐剧实验班 3 名学生也全情投入,以青春的热忱与严谨的态度融入剧目的排练中。

  舞蹈系主任李利民作为该剧的舞蹈编导,始终以严苛的标准打磨每一处细节。为让舞蹈语言精准契合剧情主题、深度呼应时代精神,他在排练中不仅耐心为学生讲述那个时代东江纵队的历史故事,帮助大家理解时代背景与人物心境。

 

  艺术成果的背后,是师生们对时间的坚守与对品质的执着。为保障音乐剧排演进度与质量,东莞城市学院师生牺牲大量休息时间,投入紧张有序的排练工作。上学期末,师生们放弃假期前的休整时段,集中十天开展高强度排练;暑假又再次提前两周返校,继续推进训练任务。这份坚持与执着,既体现师生对艺术的追求,更彰显其传承历史、致敬先烈的责任与担当。

 

学校支持,为排演工作保驾护航

  音乐剧《东江说 1938》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东莞城市学院的全方位支持。学校始终重视文化艺术教育与历史文化传承,为排演工作提供充足的场地、设备等物资保障,同时积极协调各类资源,及时解决师生在排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东莞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康贤刚,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赖忠孝,以及新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于兰英、书记李钰,亲临现场观摩指导,为师生加油鼓劲。康贤刚副书记在观摩中,首先对教师团队的专业引领与舞蹈系学员的专业素养给予肯定,同时认可同学们的刻苦付出与教师们的悉心带领,并对师生提出殷切期望:“《东江说 1938》不仅是一部音乐剧,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希望全体参与者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传承弘扬伟大的反法西斯精神,珍惜当下和平生活。学校将持续为大家提供支持,期待师生们在舞台上展现风采,为东莞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于兰英院长也表示,在台下见证排练与表演过程时倍感自豪,师生们以专业的艺术水准交出了满意答卷,用实际行动为东莞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心声共鸣,共述参演感悟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这一特殊节点,参与《东江说 1938》舞蹈编导工作,我深感荣幸且责任重大。这部音乐剧承载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的重要使命。编排过程中,我始终致力于通过舞蹈语言,让观众感受革命先辈在艰难岁月中的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见证学生从最初的生疏到熟练,从对历史的认知模糊到深刻理解,我倍感欣慰。期待这部作品能够打动更多观众,让反法西斯精神得以永续传承。”


  教师演员关丽颖老师表示:“参与《东江说 1938》演出,对师生而言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从反复琢磨剧中岭南元素的艺术呈现,到和学生一起研读角色背后的家国大义,每一次排练都是与历史的对话。作为艺术教育者,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更要借这类作品,让学生在演绎中读懂先烈精神,让红色基因在课堂与舞台间代代传递。


  邝富强老师说:“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参演《东江说 1938》这部具有特殊意义的音乐剧,对我而言既是难得的实践机会,亦是一份厚重的责任。排练与表演过程中,剧中的历史故事与人物精神持续触动着我。每一次演唱,都是对革命先辈的致敬。


  李伟健老师表示:“这次经历是对 “实践育人” 理念的生动诠释,“学生在与行业顶尖团队的合作中,不仅提升了舞台把控能力,更懂得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 —— 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承载着对英烈的敬畏。”


  饰演日本军官的邹嘉豪老师说:“塑造这一角色,本质是用反面形象反衬先烈的无畏,警醒观众铭记战争伤痛。作为教师,我也会将这种 “以角色观历史” 的思考带入课堂,让学生明白艺术创作需扎根历史、传递正向价值,这才是红色题材作品的真正意义。

 

  值得一提除教师演员外,22级音乐剧实验班的王嘉、彭博桢、庄安健同学也作为主要角色参演,三位同学表示:“能以主要角色参演《东江说 1938》,对我们而言是专业与精神的双重成长。刚拿到剧本时,我们既紧张又兴奋,为贴近角色反复揣摩 —— 从练习剧中唱段,到模仿战争年代人物的神态动,网上查阅相关历史背景,只为还原历史细节。站上舞台,当灯光亮起,我们仿佛真的走进了 1938 年的烽火岁月,深刻体会到东江儿女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这次经历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舞台表现力,更让我们明白,红色故事需要青年一代用心演绎、接力传承,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深耕专业,用艺术讲好更多红色故事。


  “能够参与《东江说 1938》的演出,我深感自豪。尽管过程充满辛劳,内心却始终充盈着快乐 —— 我格外享受与同学们并肩排练的时光。作为当代大学生,这段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一方面,我对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叙事功能与艺术表达有了全新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得以深入梳理 1938 年东江地区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脉络。革命先辈们挺身而出的英勇事迹,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内心,也让我对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愈发珍视。

  铭记历史是开创未来的基石,致敬英雄是凝聚力量的源泉。音乐剧《东江说1938》的精彩启幕,诚邀广大市民走进剧院,在艺术的浸润中重温历史记忆,在激昂旋律与优美舞姿中感悟伟大的反法西斯精神,向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致敬,向革命先辈致敬!


  此次参演是我校与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体局、石碣镇政府及本土文化企业协同合作的成果,构建了 “政府引导、企业支持、高校参与” 的校地文化共建新模式。我校通过承接地方红色文化项目,精准对接东莞 “东江文化艺术节” 等文化品牌建设需求,既为地方文化活动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撑,也为师生争取到了高水平的实践平台;地方则通过与高校合作,整合学术资源、创作资源,提升红色文化作品的艺术水准与思想深度。这种双向赋能的协同模式,不仅推动了校地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更为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助力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开辟了新路径。

  图片来源:活动方供图

Copyright © 东莞城市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 邮编:523419 电话:0769-23382556

心理站二维码

院部二维码

学院二维码